期刊信息
主办: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0253-4959
CN:32-1187/P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影响因子:0.513513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石油文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地质学
期刊热词:
学术论文
试论西北简牍残简缀合——以简牍材质和考古学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北简牍从第一次成批量发现到今天已经一个世纪,100多年来其丰富的营养滋润了几代学者在简牍学界树帆远航,也为简牍学的发展作出了各自贡献,对于简牍本身规律性或者基础性的
西北简牍从第一次成批量发现到今天已经一个世纪,100多年来其丰富的营养滋润了几代学者在简牍学界树帆远航,也为简牍学的发展作出了各自贡献,对于简牍本身规律性或者基础性的研究,老辈学者、国外学者和现在活跃在简牍学坛的青年学者都有丰硕的成果面世。笔者因从事简牍整理、研究保护和简牍库房管理多年,也对西北简牍整理方法有点小小体会,思量许久,才有小文,以教方家。
一、西北简牍材质分析
从出土的敦煌马圈湾汉简、敦煌悬泉汉简、居延新简和肩水金关汉简等来看,简牍材质基本上由松木、红柳和胡杨三种材料制成,天水放马滩秦简为竹简。为什么本文要特别提到简牍材质问题呢?其实许多学者在西北简牍缀合和册书复原中已经不自觉地利用简牍材质的某些特征来进行,因此了解简牍材质在缀合和复原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肩水金关汉简》[1]从第一卷面世以后,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依据公布的红外和高清彩色图版,在后续的简牍整理中,有一些学者围绕肩水金关汉简残简的缀合和册书复原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一批骄人的成果,如武汉大学青年学者姚磊博士,围绕肩水金关汉简残简的缀合过程和册书复原作的学术论文有近80余篇。笔者和姚磊博士在后来的交流中发现,他在缀合过程中运用了西北简牍材质的某些特征,利用残简图版先看上下的木纹理数量是否相同、纹理粗细是否一致、上下简牍的断裂岔口能否完整拼合等特征来缀合,最后通过对内容、字迹的分析完成一枚简的缀合,准确率很高。因此,有必要对西北简牍的材质进行讨论,为西北简牍残简缀合和册书复原提供一些思路。
松木汉简的木质特征:松科共10属约230种,主产北半球,个别树种分布达南半球,为森林的主要树种,亦是发展林业的主要造林树种,如松属、云杉属、落叶松属、冷杉属、铁杉属和黄杉属。中国是松科属种最多的国家,10属均产,其中银杉和金钱松为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油杉属亦主产中国;在高纬度与高海拔山地几乎都是松科植物所组成的单纯林或混交林。松树对陆生环境适应性极强。它们可以忍受-60℃的低温或50℃的高温,能在裸露的矿质土壤、砂土、火山灰、钙质土、石灰岩土及由灰化土到红壤的各类土壤中生长,耐干旱、贫瘠,喜阳光。[2]松木木质色泽天然,纹理清楚,线条流畅。松木的生长周期长,年轮细密,木材的质地柔韧,含油量低,而且本身的色彩分布均匀。松科植物木质色有两种,一种呈灰白色,一种呈深红色,就是人们所说白松和红松。松科树种都会分泌树胶,横切面有非常清晰的年轮,纵剖面有粗细的纹理,且韧性强,不容易弯曲和断裂,非常容易加工,这也是今天人们喜欢用松木做家具的原因。松木类简牍都是顺木纹竖剖制作而成,残断的松木类简牍茬口纷乱不齐,这是松木类残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在红外线照片下,松木简牍纹理比其他材质简黑白色反差较大,一枚宽1 cm的简牍,纹路数量基本上能数清楚。在高清彩色图版下,松木质地简牍的颜色为黄色或深黄,红外照片下缀合成的简牍,在彩版下要进行简牍本色的比对,一般情况下缀合成的两简的色彩基本一致。也有部分特殊情况下同类简牍会出现色彩不一致的情况,就是火烧后的简牍,火烧部分发黑,这个情况要格外注意。对完成缀合的简牍要通读全文,简文文意相通、字迹相同,整个松木类简牍简缀合过程才算完成。左右残断松木类简牍的缀合遵循此方法,册书的复原也遵循此方法。西北简牍所处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地处黑河下游的居延等出简遗址则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管辖,这些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脉,松科树木广泛分布于流域全境,因此,西北简牍中松木类简牍取材当地不足为奇。
红柳木(见图1)汉简的木质特征:红柳又名柽柳,多枝柽柳。柽柳科、柽柳属植物,灌木或小乔木,老杆和老枝的树皮暗灰色,当年生木质化的生长枝淡红或橙黄色,长而直伸,有分枝,第二年生枝则颜色渐变淡。木质化生长枝上的叶披针形,基部短,半抱茎,微下延;绿色营养枝上的叶短卵圆形或三角状心脏形,总状花序生于当年枝上,长2-5 cm,宽3-5 mm,组成顶生的大型圆锥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梗短;萼片5,卵形;花瓣5,倒卵形,淡红色或紫红色,花盘5裂;雄蕊5;花柱3,棍棒状。蒴果长圆锥形,3瓣裂。种子顶端簇生柔毛。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广泛分布,今天红柳除饲用外,主要用于营造农田防护林和固沙林。[3]红柳枝条纤细,木质较硬,无明显树轮纹,韧性强,但很易弯曲变形,未干燥时渗出粉红色汁液,干燥后不脱落,一般呈白色。用红柳制作的简牍,大都弯曲异形,由于有极强的韧性,其断茬纤维长短不一,极不规整,加之变形,亦难接合,缀合时须多方面考察。[4]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的《候史广德坐不循行部》,材质为红柳,简身严重弯曲,观察简本身,质地很硬。由红柳制作成长度在23 cm,宽度在1 cm的简牍,往往会将简的形状做成不太规则的三角形(横截面),这是充分考虑到红柳有木芯,红柳简牍中间有约0.2 mm直径的木芯,如果单纯将木芯裸露,木芯易腐朽因而容易造成简断裂,2 000年前的汉简制作工匠就已经注意红柳木芯易朽这一特点,在制作汉简的时候,往往保留木芯周边的木质层厚约0.3 mm,使木质层完整地将整个木芯包起来,这样做的效果就是红柳质地简牍不容易折断,加工简的时候将简刮削成“△”形状,书写面为两侧,一面一行,成为形制在自然上的“两行”,而红柳简有木芯也是区别其他材质简牍的主要特征。
文章来源:《地层学杂志》 网址: http://www.dcxzzzz.cn/qikandaodu/2020/1014/340.html